什么是中医减肥方法

你的位置:首页 > 生活 » 正文

什么是中医减肥方法

2017-06-22 11:41:49 | 人围观 | 编辑:lm02

中医减肥就是通过中医调理身体还有将体内的毒素排出来,从而就会达到减肥的效果。中医减肥是受到很多女性的欢迎,不但可以减肥,还可以帮助女性把身体调理好,而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,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减肥方法。那么,中医减肥的好处是什么呢?中医减肥的原理是什么呢?一起来看看吧。

什么是中医减肥方法

中医减肥的原理是什么

对于针灸减肥的施治过程,是以针刺、穴位埋线、耳穴压豆等多种疗法为主。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,针刺穴位主要集中在腹部、背部和四肢,即中医所谓的“脾经”和“胃经”穴位,有近二十个左右。穴位埋线是使用手术用的羊肠线,又叫蛋白质线,运用针头植入体内,经过10-15天后会逐渐被身体吸收,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(如果工作压力大,没有时间去做一周三次的针灸减肥治疗,那么可以选择做穴位埋线,10-15天进行1次治疗,3-5次为1疗程)。从而弥补了针刺反复多次的缺点,同时降低针灸减肥反弹的概率。在治疗时我们会根据个体差异辨证施针,中医认为肥胖有胃肠俯热、脾虚湿阻、脾肾阳虚等多种症型。

针灸减肥的主要疗程大致是这样的:第一期为1-3个疗程。首期的第一阶段,体重降得比较快,一般可以达到5%-10%%u5DE6右的减重效果。第二个阶段,是在第3-5个疗程之间,这一阶段体重可能会出现比较稳定的情况。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体内脂肪重新分布的过程,也就是塑身纤体的过程,这时患者的腰围、臀围等逐渐达到匀称。这一阶段过后,体重将会继续以比较稳定的速度下降。

大部分人认为减肥就是减重,其实减脂肪不等同于减重,减肥更侧重于减脂肪。因为一个人若是在正常体重范围之内,做针灸治疗所减的体重变化不会很大,只是针对局部一些脂肪的重新构造,实现改善体型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是调整脂肪比例与分配,减去多余脂肪。另外,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经过针灸减肥治疗一个疗程左右,而你的体重却没有多大的变化,这样建议你做一些相应的临床检查如血糖、血脂、胰岛素、血尿酸、性激素等,以便查找你的身体内是否存在一些问题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,从而使你的减肥治疗得以继续下去。

中医减肥的好处是什么

调节内分泌

自然平衡是世间万事万物所遵循的规律,按照传统中医理论,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因为人体内的平衡机制被破坏,所以中医讲究调理。根据中医理论,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脏腑功能失调,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内分泌失调,即饥感神经与饱感神经之间调节失衡,导致营养吸收不均衡。“肥胖是营养不良的结果”是对过去“肥胖是营养过剩的结果”的否定,也是指导新概念减肥的核心机理,现代中医减肥正是突破了传统的认识,利用调节内分泌来达到减肥目的。

有效性

而中医减肥在治疗过程中,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治疗,对肥胖患者的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进行调整,一方面能够抑制肥胖患者亢进的食欲,减少进食量,同时抑制患者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机能,减少机体对能量的吸收,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;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能量代谢,增加能量消耗,促进体脂的动员及脂肪分解,最终实现其减肥效果。

安全性

中医减肥的“副作用”很小。减肥产品的消费者都希望能够安全减肥,而非破坏性减肥,如头晕、泻肚、呕吐等不良反应,更不希望有毒物质残存在体内。

专家告诉更多的女性朋友,拥有苗条的身材很重要,这样可以调节身体素质,虽然,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苗条但是也要注意综合调节自己的身体素质,减肥如果损害到自己的健康,请不要盲目减肥,平时大家需要注意综合进行调理,养成好的生活习惯。

什么是中医减肥瘦身

(一)化湿法:用于因脾运不健,聚湿而为肥胖。症见腹满、苔腻、脉沉细。代表方如泽泻汤、二术茯苓汤、防己黄芪汤等。

(二)祛痰法:用于痰浊肥胖。症见气虚胸闷、嗜睡懒动、苔白腻舌胖、脉滑。轻者用二陈汤、平陈汤、三子养亲汤,重者用控涎丹、异痰汤等。

(三)利水法:有微逐与推逐之分。症见肥胖浮肿、少尿、腹胀、苔白、脉细沉。微逐用五皮饮、导水茯苓汤、小分清饮,推逐用舟车丸、十枣汤之类。

(四)通腑法:以轻泄为主。多用于嗜食肥甘厚味所致肥胖。症见实证肥胖,大腹便便,大便干结,行动不便,动则喘息,苔黄厚,脉实。选用大承气汤、小承气汤、调胃承气汤或单味大** 。

(五)消导法:用于食欲无进型肥胖。症见肥胖懒动、腹满积食、苔白。一般消肉积用山楂,消面积用神曲,消食积用麦芽。合而为三仙饮,对营养过剩性肥胖有一定效果。

(六)疏肝利胆法:用于胖肥,兼用于肝郁气滞或血瘀等症。症见肥胖兼有胁痛、急躁、眩晕、倦怠、腹胀、舌苔黄质红、脉弦。常选温胆汤、疏肝饮(柴胡、郁金、姜黄、薄荷)、消胀散(砂仁、莱服子)、逍遥散(丸)等。

(七)健脾法:肥胖以健脾补胃为正治法。症见脾虚气弱,胃纳减少,体倦胖而无力,苔白质淡,脉细弱无力。常用方如参术白术散、异功散、枳术丸、五苓散等。

本文标签:

Top